欢迎访问 公园资讯网!

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公园信息 > 正文

探访成都老城老街老巷有机更新:老街巷就当文物修

时间:2022-06-01 00:32:30 来源:  作者: 

  

  祠堂街城市更新项目一期雏形初现。制图陈杰

  在这个季节走到祠堂街,首先会被街道上葱茏的绿意美到,高大的法国梧桐为街道搭出凉棚,而街道的对面则是人民公园浓如酽茶般的绿色,一眼望不到头。

  记者日前获悉,作为成都市中心最后一个保留百年街巷格局和历史遗存的街区,经过近三年的策划、规划和建设,青羊区祠堂街城市更新项目一期雏形初现。

  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,中心城区要推动城市有机更新、产业转型升级、宜居品质提升、治理效能增强,全面做优做强高端要素运筹、国际交流交往、现代产业支撑、文化传承创新、时尚消费引领等核心功能……

  正在进行有机更新的祠堂街现在是什么样子?记者跟随项目设计总负责人、中建西南院总建筑师郑勇做了深入探访。

  快与慢

  减少车道增加慢行空间

  走在改造后的祠堂街,全新形成的道路空间分外清爽——原来的机动车单向4车道调整为单向2车道,人民公园一侧增加了独立的慢行车道;而街对面,则增加了宽敞的慢行空间,未来不仅可以供行人步行,也可以成为商家的外摆区。“祠堂街道路改造的理念是,尽量减少机动车道对祠堂街到人民公园的割裂感。”郑勇说。

  不仅在平面上“减机(动车)加慢(行)”,在此次更新中,设计师还在空间上“向上生长”,向“空中”要空间。

  “我们设计了一个立体的街巷系统。”郑勇表示,地面,在保持整个街区历史街巷肌理原状的基础上,打通了梧桐巷、春茶巷、永顺巷等巷子,形成后街广场→街面→人民公园的直连,引人入绿、引绿入巷。在立面,设计师大胆提出在后街广场的两栋现代楼宇中构建二楼连廊:“通过打造二层连廊,串联商业路径,将人气和商气向上导引,同时也增加了游客的动线丰富性。”

  新与旧

  历史建筑修旧如旧

  “38棵梧桐树,在这次更新中全部保留,一棵也不少。”郑勇说。这些梧桐的保留,让街道拥有了“天然天幕”,也安放了众多老成都人的“城市记忆”。

  与梧桐树一样见证着祠堂街光阴荏苒的,还有6栋历史建筑。

  祠堂街38号,曾经的新华日报成都代订处,从1938年开设,直到1947年3月才最后撤离。祠堂街16号,民国时期的四川美术学社所在地。著名画家张大千、徐悲鸿,以及现代教育活动家、著名国画家张采芹等艺术家,都曾在此留下足迹。

  还有成都市立图书馆旧址、文昌宫、少城书院、金秋茶社、四川电影院等历史建筑,也曾坐落在祠堂街。

  如何让这些历史建筑既充分保留原有韵味,又重焕光彩?在此次祠堂街更新中,设计师借鉴了一种传统的修复手法——焗瓷金缮。

  “从破碎的瓷器中理出纹路,或用焗钉修补,或用天然大漆黏合,敷以金粉、金箔。焗瓷金缮是尊重器物,凸显新老对比美的瓷器修补艺术。祠堂街上陈旧的老建筑,就像破碎的瓷器残片,新建建筑和被重新赋予活力的街巷空间,就像修补瓷器时使用的新瓷和金箔。将这种修补的艺术用在祠堂街街区的改造中,是尊重了历史、凸显老建筑自有肌理、又有历史韵味美的设计手法。”郑勇向记者介绍道。

  灰色的砖墙,暗红色的栏杆、窗框、大门,楼板、立柱……如今,这些饱经风霜的建筑,又回到了最初的样子。

  雅与俗

  看美术展无碍喝坝坝茶

  在已经雏形初现的祠堂街,不仅可以看到传统的川西院落民居,还有修建于上世纪50年代、颇有上海石库门风格的建筑、室内带有壁炉的小洋楼……而“整装待发”的它们,正等着新业态的注入。

  据介绍,充满文气的祠堂街38号将入驻书店等业态,后街广场将新增一个带有下沉式花园和坡屋顶的美术馆。未来,这里还会有艺术衍生品商店、新生活方式茶社、沉浸式红色博物馆及艺术家空间、艺术孵化创业园、艺术品金融等多种文商艺旅融合业态,构成全新的概念综合体,将城市空间打造成“无边界艺术现场”。

  祠堂街上的人民公园,有一个成都市井文化的地标——鹤鸣茶社。不管是市民,还是慕名而来的游客,都喜欢在这里喝上一杯“坝坝茶”。那么,浓浓的市井气息与将要营造的艺术氛围会不会有点不搭?对于这个问题,郑勇认为,成都的文化基因中一直都带有市井气息,其积累形成的烟火气是成都城市文化的一大特点。在新打造的业态空间中,甚至将采用非常市井的手法——比如专门梳理出了宽敞的外摆区,比如在后街广场会有“坝坝宴”式的就餐空间,只不过大家吃的可能是西餐、新川菜,还可以喝“坝坝咖啡”“坝坝奶茶”……

  “对于市民或者游客而言,这种‘混搭’式的体验,感受更丰富,体验更多元。未来,大家可以在祠堂街的美术馆看个展,然后到鹤鸣喝个‘成都式下午茶’,再到充满历史感的祠堂街的个性餐厅吃晚饭……”

  记者袁弘文/图


原文链接:http://wlt.sc.gov.cn/scwlt/hydt/2022/5/30/28717c69bb694e308b0b142d6a9516ba.shtml
[免责声明]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,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不构成商业目的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

文化旅游项目简介| 本网招聘| 本网概况| 联系我们| 会员服务| 网站地图| 免责声明|

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

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,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。公园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。
本网部分转载文章、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,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。

北京中农兴业资讯中心主办 | 政讯通-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

公园资讯网 zix.gongyan.org.cn 版权所有。

京ICP备14046595号-118

联系电话:010-56232584 13391650821 010-53386791
监督电话:13031099286,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10-57028685

第一办公区: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;第二办公区:北京 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

邮箱:lyscfzdy@163.com  客服QQ:3420238713 通联QQ:2135697940

北京中农兴业资讯中心